成都银行社会责任报告揭秘:自卖自夸还是真担当?

2025-05-17 6:55:52 综合金融 author

成都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一场精心包装的自卖自夸

成都银行发布的《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通篇读下来,与其说是对自身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客观呈现,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秀。报告中充斥着各种“超”、“达”、“突破”等字眼,试图营造一种欣欣向荣的假象。然而,仔细推敲这些数据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城商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挣扎与妥协。

社会责任报告?不如说是粉饰太平的公关文

“社会责任”这四个字,如今已经被各种企业滥用。成都银行的这份报告,也未能免俗。通篇报告,看不到对自身问题的深刻反思,更没有对未来挑战的清醒认识。有的只是对过去一年成绩的粉饰和自我吹嘘。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做法,让人不禁质疑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所谓的社会责任,不过是他们提升企业形象、博取社会好感的工具。

金融为民?成渝经济圈的数字游戏

报告中提到,2024年向成渝经济圈重大项目投放超3000亿元。这个数字固然庞大,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些资金的流向和用途。有多少真正流入了实体经济,支持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又有多少被用于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最终沦为烂尾项目?“金融为民”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如果资金没有真正惠及百姓,那这些数字不过是一场空洞的游戏。普惠小微贷款利率降至3.3%,看似诚意满满,但又有多少小微企业能够真正享受到这个优惠?又有多少企业因为无法满足银行苛刻的条件而被拒之门外?

服务大局?不过是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输血

成都银行标榜自己“服务大局”,实际上不过是地方政府的提款机,为各种政绩工程输血。美其名曰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实则是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回报周期长、风险系数高的项目中,最终埋下坏账的隐患。这种不顾风险、盲目扩张的做法,不仅损害了银行自身的利益,也给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轨道交通和艺术街区?粉饰太平的宣传口号

“轨道交通资阳线串联起‘半小时通勤圈’,祠堂街艺术街区绽放文化魅力”,这些听起来美好的描述,不过是地方政府为了美化城市形象而制造的宣传口号。轨道交通的实际运营效率如何?艺术街区能否真正吸引游客?这些问题都被掩盖在华丽的辞藻之下。成都银行参与其中,不过是为这些虚假的繁荣景象提供资金支持,充当了帮凶的角色。

成渝经济圈的金融主力军?地方保护主义的帮凶

成都银行自诩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金融主力军’”,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的“主力军”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他们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本地企业和项目,排斥外地竞争者,阻碍了资源的自由流动,最终损害了成渝经济圈的整体发展。所谓的“重点项目、产业升级、要素保障”三位一体服务模式,不过是为地方政府量身定制的保护伞。

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低效基建项目站台

成都银行声称深度融入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助力成都国际枢纽城市能级提升。然而,仔细观察他们所支持的项目,大多是机场建设、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固然重要,但如果效率低下、管理不善,最终只会成为巨大的负担。成都银行参与其中,无异于为这些低效的基建项目站台,浪费宝贵的金融资源。

产业“建圈强链”?制造概念,圈地自萌

“建圈强链”是近年来各地政府热衷的概念,成都银行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围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构建“两图一表”服务图谱,看似专业,实则空洞。这种“圈地自萌”的做法,容易导致资源过度集中,缺乏市场竞争,最终阻碍产业的创新发展。所谓的“为200余家科技型核心企业授信超150亿元”,不过是锦上添花,难以真正解决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难题。

乡村振兴?蜻蜓点水的资金投入,难掩结构性问题

成都银行在乡村振兴领域也有所投入,通过“农贷通”平台投放涉农贷款。然而,与庞大的农村市场相比,这些资金不过是杯水车薪。更重要的是,农村金融面临着诸多结构性问题,如信息不对称、抵押物不足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再多的资金投入也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效果。成都银行的“蜻蜓点水”式的帮扶,难以真正推动乡村振兴。

文化名城建设?版权资产支持票据的虚假繁荣

成都银行创新推出全国首单版权资产支持票据(ABN),为文化企业融资开辟新路径。这种金融创新看似令人兴奋,但实际上,版权资产的评估和定价存在很大的难度,容易滋生风险。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这种所谓的“文化名城建设”,最终可能沦为一场资本运作的闹剧。

赋能创新?新质生产力旗号下的陈词滥调

成都银行声称以金融的“五篇大文章”作为破题关键,深耕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五大关键金融领域,以此赋能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然而,细究其具体举措,不难发现这不过是老调重弹,缺乏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创新。

科技金融?空洞的口号,难解科技企业融资困境

成都银行推出“四专模式”服务科技创新,设立科技专营支行,并声称完成了2万户科技企业的精准画像。但这些举措真的能解决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吗?科技企业往往面临着高风险、轻资产的特点,传统的信贷模式难以满足其需求。如果成都银行只是简单地将科技企业套用传统的信贷标准,那么所谓的“科技金融”不过是空洞的口号,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全国首批科技专营支行,听起来很厉害,但如果缺乏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最终也只是换汤不换药。

绿色金融?数据游戏,难掩高污染高排放的本质

成都银行构建“绿色融资+科技赋能+生态协同”服务体系,上线“绿色金管”系统,并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这些举措看似积极,但绿色金融的本质在于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减少污染排放。如果成都银行只是通过数据游戏,将一些原本就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划归为“绿色企业”,而对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视而不见,那么所谓的“绿色金融”不过是自欺欺人,无法真正推动绿色发展。绿色信贷余额突破497.71亿元,同比增长22.87%,这些数字的背后,有多少是真正用于支持绿色产业,又有多少是被包装过的“洗绿”贷款?

普惠金融?利率数字游戏,小微企业依然举步维艰

成都银行通过“惠抵贷”“秒贴宝”等智能化产品,构建“秒级响应”服务模式,并声称全年普惠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3.3%。然而,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利率仅仅是融资成本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否获得贷款。如果成都银行只是降低了利率,但提高了贷款门槛,那么所谓的“普惠金融”不过是数字游戏,难以真正惠及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增速领先全行,支持核心企业授信超150亿元,但有多少资金真正流向了链上的小微企业?

养老金融?形式主义的关怀,无法填补养老体系的漏洞

成都银行通过服务机制优化、服务设施改造、升级产品服务以及精准宣传教育等策略,打造具有成都银行特色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这些举措看似贴心,但养老金融的核心在于提供长期、稳定的养老保障。如果成都银行只是提供一些形式主义的关怀,而缺乏真正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金融产品,那么所谓的“养老金融”不过是隔靴搔痒,无法填补养老体系的漏洞。5家网点获评“四川省老年人支付服务示范网点”,这种荣誉称号背后,有多少是真正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数字金融?为监管套利提供便利

成都银行打造“数据智慧大脑” 对业务全面赋能,赋能金融生态构建,打造管理账户超1000亿元的集团企业财资管理系统,便民场景支付平台服务用户超47万户。在金融领域拥抱数字化转型本无可厚非,但数据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在风控模型,营销以及运营上固然有所裨益, 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如果只是利用技术漏洞进行监管套利,那数字化创新也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责任温度?虚伪的温情脉脉,难掩逐利本质

成都银行试图通过提供“更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将“社会责任”具象为触手可及的民生场景。然而,这些温情脉脉的举措,掩盖不了其作为一家商业银行逐利的本质。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所谓的“责任温度”往往只是精心包装的营销手段,难以真正触及社会痛点。

优化服务体验?不过是降低运营成本的幌子

成都银行声称坚持“便民、亲民、惠民”服务理念,通过标准化网点建设、全流程服务优化、智能化体验升级,构建起“有温度、高效率、可信赖”的服务体系。但这些举措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降低运营成本的考虑。标准化网点建设,看似提升了服务质量,实则是减少了人工服务,将客户推向自助设备。智能化体验升级,看似方便快捷,实则是将银行的运营风险转嫁给客户。所谓的“有温度、高效率、可信赖”,不过是掩盖裁员降薪、降低运营成本的幌子。8家机构成功创建“四川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四星级网点”,这种荣誉称号背后,有多少是真正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

电信诈骗治理?亡羊补牢,难辞其咎

成都银行坚守“金融为民”初心,多维度、多方面、多措施推进电信网络诈骗治理工作。然而,电信诈骗的猖獗,与银行的监管漏洞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银行能够加强账户实名制管理,完善交易风险监控系统,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电信诈骗的发生率就能大大降低。如今亡羊补牢,虽然值得肯定,但难以推卸其应承担的责任。拦截30余起涉诈案件,帮助客户挽回资金400余万元,这些数字的背后,又有多少客户遭受了经济损失,却无法追回?

公益领域?廉价的慈善,难掩社会责任的缺失

成都银行秉承“与城市 共美好”的品牌文化,党团员志愿者深度融入社区治理、常态化活动实践构建起的社会责任履行体系。然而,与庞大的企业利润相比,这些公益投入显得微不足道。更重要的是,公益活动应该注重长期效应和可持续性,而不是仅仅为了宣传而进行的短期行为。全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00余场次,服务社区177个,这些活动的实际效果如何?有多少是真正解决了社区的实际问题?

驻村帮扶?一场作秀式的政治任务

成都银行积极投入驻村帮扶、结对共建工作,全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6.74万元,实施产业振兴项目7个。然而,驻村帮扶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容易沦为一场作秀式的任务。如果缺乏对农村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缺乏有效的帮扶策略,再多的资金投入也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实施产业振兴项目7个,这些项目的可持续性如何?能否真正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