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银行年报揭秘:微增难掩暗流,风控告急!

2025-04-16 1:46:38 综合金融 author

九江银行2024年报:止血微增背后的暗流涌动

九江银行这份姗姗来迟的2024年业绩报告,与其说是“止血回稳”,不如说是精心粉饰后的微弱喘息。0.29%的营收增长和2.16%的净利润增长,如同暮年老者脸上勉强挤出的笑容,掩盖不住深藏其中的疲态和隐忧。在看似波澜不惊的数字背后,隐藏着资产质量的恶化、业务结构的失衡以及风控体系的滞后,这些问题如同暗流涌动,随时可能将这艘地方性银行推向更加危险的境地。我们有必要撕开这层“止血回稳”的遮羞布,直面九江银行当下所面临的真实困境。

业绩迷雾:粉饰太平下的真实盈利能力

利润数字的障眼法:微增背后的水分

先别急着为那区区2.16%的净利润增长欢呼雀跃。仔细审视九江银行的这份财报,你会发现,所谓的“增长”更像是一场数字游戏。诚然,表面上营收和净利润都摆脱了2023年的颓势,但只要稍作对比,便会发现这不过是“矮子里面拔将军”的无奈之举。与2021年、2022年动辄十几亿的净利润相比,如今的七个多亿简直不值一提。2023年利润的“腰斩”已经敲响了警钟,而2024年所谓的“止血”,充其量只是放缓了失血的速度,离真正恢复元气还差得远呢。这种靠透支未来实现的“微增”,就好比吸食鸦片,一时精神焕发,实则饮鸩止渴。

拆解营收结构:利息收入的虚假繁荣与非息收入的断崖式下跌

利息净收入的增长,是九江银行财报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然而,这所谓的“亮点”也并非那么光鲜。在LPR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利息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前期高息负债的到期,以及后续低息负债的替换。说白了,这是市场大环境带来的被动收益,而非自身经营能力的提升。更令人担忧的是,非利息收入的断崖式下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大幅缩水,金融投资收益更是惨不忍睹,这直接反映了九江银行在多元化盈利渠道拓展上的乏力。过度依赖传统存贷业务,无疑是将自己置于被动的境地,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很容易陷入困境。

资产减值: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如果说营收结构的失衡是慢性病,那么逐年攀升的资产减值损失就是悬在九江银行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了掩盖不良资产带来的风险,银行不得不计提巨额的资产减值损失,这直接侵蚀了本就微薄的利润。2024年计提的60.4亿元资产减值损失,虽然较2023年略有下降,但依然处于高位,远高于2021年和2022年的水平。这说明九江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潜在的风险依然巨大。更可怕的是,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短期内或许能缓解压力,但长期来看,只会让风险越积越多,最终难以收拾。

水涨船高的运营成本:谁在为低效买单?

在盈利能力堪忧的同时,九江银行的运营成本却在不断攀升。职工薪酬和行政费用的增加,直接导致营业费用的增长。这不禁让人质疑,九江银行是否在效率提升方面做得不够。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下,很多银行都在通过技术手段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而九江银行却似乎依然停留在粗放式管理的阶段,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可能依然存在。最终,这些增加的运营成本,都将由银行的利润来买单,进一步削弱其盈利能力。

风控黑洞:不良贷款率飙升敲响警钟

坏账缠身:五年新高是不作为的遮羞布

如果说业绩上的“微增”还勉强能用“止血回稳”来解释,那么不良贷款率的飙升则彻底撕下了九江银行“健康发展”的伪装。2.19%的不良贷款率,不仅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更是创下了近五年来的新高。这如同一个巨大的脓包,昭示着九江银行在风控上的全面溃败。要知道,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意味着银行的资产质量在恶化,未来的盈利能力将受到严重威胁。这绝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关系到银行生死存亡的大事。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九江银行管理层恐怕不能再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了。

零售业务:溃烂的伤口

值得注意的是,零售业务不良贷款金额的显著增长。这清晰地表明,九江银行在零售信贷业务上的风控措施存在着严重漏洞。盲目扩张、审核不严、贷后管理缺失等问题,都可能是导致零售业务坏账增加的原因。零售业务的溃烂,不仅会直接影响银行的利润,更会损害其声誉,让客户对其失去信心。如果不能及时止损,任由零售业务继续恶化,九江银行的未来将更加黯淡。

拨备覆盖率:监管红线上的苟延残喘

拨备覆盖率是衡量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虽然九江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尚能满足监管要求,但近年来持续下降的趋势却令人担忧。这意味着,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不良贷款,银行不得不动用更多的拨备金,这无疑会进一步削弱其盈利能力。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未来不良贷款继续增加,拨备覆盖率可能会跌破监管红线,届时九江银行将面临更大的困境。

信贷结构的畸形:掩耳盗铃式的风险转移

不良贷款率上升,拨备覆盖率下降,九江银行并没有选择直面问题,而是试图通过调整信贷结构来掩盖风险。压缩零售贷款,增加公司贷款和票据贴现,这种“丢卒保车”的做法,看似能够降低不良贷款率,实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零售贷款的萎缩,意味着银行失去了重要的盈利增长点,而过度依赖公司贷款和票据贴现,则会加剧信贷结构的失衡,增加经营风险。这种掩耳盗铃式的风险转移,只会让九江银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战略困局:零售溃败与对公豪赌的豪赌

业务布局的本末倒置:饮鸩止渴式的增长

九江银行“零售失速、对公顶上”的业务策略,与其说是战略调整,不如说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妥协。在零售业务节节败退的背景下,将宝押在对公业务上,无疑是一场豪赌。诚然,公司贷款和票据贴现的增长能够在短期内带来营收的提升,但这种过度依赖对公业务的模式,风险高度集中,一旦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或者出现行业性的风险事件,九江银行将首当其冲,遭受重创。

制造业贷款:政策导向下的被动选择?

财报中,制造业贷款的显著增长被大书特书,仿佛成为了九江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有力证据。然而,这种增长有多少是出于自身战略的选择,又有多少是迫于政策压力之下的被动行为?在国家大力推动制造业发展的背景下,各家银行都在积极增加制造业贷款的投放。九江银行的这一举动,很可能只是为了迎合政策导向,而并非真正看到了制造业的长期发展前景。这种缺乏独立思考的“政治正确”,最终可能会导致信贷资源的错配,增加经营风险。

债券投资:自欺欺人的安全港湾

在债市走强的背景下,九江银行加大了债券投资的力度,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看似安全的债券市场。然而,这种做法真的能够为银行带来稳定的收益吗?要知道,债券市场并非没有风险,利率波动、信用风险等都可能导致债券投资出现亏损。更何况,过度依赖债券投资,会降低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影响其盈利能力。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债券市场,或许只是九江银行为了规避风险而采取的一种保守策略,但这种策略能否真正帮助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待时间检验。

负债端的积重难返:拆东墙补西墙的困境

负债总额的增加,看似是银行规模扩张的体现,但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隐忧。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银行为了维持负债规模,不得不寻求其他的资金来源,比如发行同业存单、增加同业借款等。然而,这些资金来源的成本往往较高,会进一步压缩银行的利润空间。更糟糕的是,如果银行过度依赖短期资金,可能会面临流动性风险。九江银行在负债端面临的困境,反映了其在资金管理上的短板,以及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不足。

九江银行的未来:悬崖边的舞蹈

九江银行的2024年报,如同X光片,清晰地呈现了其内部的病灶。止血微增的业绩,掩盖不了资产质量的恶化、业务结构的失衡以及风控体系的滞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九江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能正视问题,痛下决心进行改革,那么等待它的,或许将是悬崖边的坠落。

未来,九江银行需要做的还有很多。首先,必须彻底改变风控理念,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从源头上控制不良贷款的产生。其次,要重新审视业务结构,在巩固对公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零售业务新的增长点,实现多元化发展。再次,要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盈利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管理团队,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带领九江银行走出困境,重塑辉煌。

然而,这些改革谈何容易?既得利益者的阻挠、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以及创新能力的不足,都将成为九江银行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九江银行能否成功完成这场自我救赎,我们拭目以待。但无论结果如何,这份2024年报都将成为九江银行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警醒着后来者,风控和创新才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